学报出版工作只有按照一定流程有序进行,才能保证高效运转,从而减少直至消除编辑工作中的差错,提高学报的综合质量。为此,制定本流程。
一、收稿
学报的稿件包括通过选题策划组约稿件和自来稿。所有稿件需通过采编平台处理。对于组约稿件,约稿人需要发给编务,并让作者在采编平台上投稿。
编务根据“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检测结果,在采编平台上把稿件分发给有关编辑。
二、审稿
1.初审。初审由责任编辑负责。责任编辑对稿件是否符合学术论文撰写规范、是否有发表价值进行初步判断,并写出阅稿意见。
2.复审。复审由副主编或专家完成。(1)从选题价值、学术水平、研究方法、论据论证、学理上的创新意义和实践上的参考价值等方面审稿。(2)复审者须提出明确的审稿结论和具体修改意见。审稿专家如难下结论,须将结论待定的稿件返回编辑部,由编辑部另请其他专家审稿,或交主编、副主编提出处理意见。
3.终审。终审由执行主编完成,并签署终审意见。终审内容包括:进一步审查稿件内容;对复审时未提出明确审稿意见的稿件进行审查,或委托其他专家进行审查并得出结论。
4.用稿通知与著作权授权书。(1)对三审后确定采用的稿件,除了采编平台上发的录用通知,编务需要通过邮件和作者再次确认是否同意在本刊发表以及是否有一稿多投的情况。作者同意后,其稿件登记为待发表稿件,一般不再发纸质用稿通知(作者提出需要纸质用稿通知的除外)。(2)编务需检查作者提供的著作权授权书,确保授权书完整、有效。
5.退稿、退修。(1)不采用的稿件通过采编系统及时退稿。(2)退修的稿件在采编系统内通知作者,作者修改后在采编系统“待修改稿件”上传修改稿,直至通过或退稿。
三、编辑加工
责任编辑对所负责栏目的每期稿件进行编辑加工,改动的字迹、线条的勾画要清晰,易于辨认。稿件整修的基本要求应达到“齐、清、定”的标准。
1. 原则。(1)尊重作者,忌强加于人。(2)改必有据,忌无知妄改。(3)依据规范,忌乱施刀斧。
2. 加工整理的内容。(1)消灭差错。(2)润饰提高。(3)规范统一。(4)对于编辑有疑问但无法查找依据的,或者涉及观点、内容修改的,需要联系作者核实、修改。
四、排版
在排版过程中,编辑对排版单位负有指导和监督责任,录排清样应完整反映编辑部对当期学报的编辑意图和版式设计。
五、校对
严格执行新闻出版校对的各项规定,实行多人校对和读校制度,“人工校对+校对软件校对”。
1.一校。主要是对红,核对加工整理时的改动是否改正。
3.二校。主要是校是非,包括知识性差错、语法差错、文字差错、标点差错、图表差错、格式差错等。同时,编务使用校对软件进行校对。
4.三校。二校稿印刷厂净稿后,执行主编(或副主编)与编务进行三校。清稿后打出付印清样,再次对封面、封二、封三、目录与稿件标题、收稿日期、作者信息等内容进行分类校对。
六、印刷
印刷厂应按要求的印数、纸张等安排印刷,按时出刊。
七、发行与传播
1.邮寄、分发样刊。编辑部给作者、上级主管部门、交流单位、合作单位等邮寄样刊,给校内相关部门分发样刊。
2.给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等合作数据库发送电子数据。
3.在学报微信公众号推送相关材料,在学报网站上传相关材料。
八、档案整理
学报出版后,编辑部将每期清样、样刊,每年合订本、电子版等资料交给学校档案馆。
九、反馈
收集、整理各方面读者对学报的反馈信息,注意本学报已发表的论文在相关数据库、文摘刊物上的收录情况、获奖情况和应用情况,及时了解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供编辑部进一步调整办刊思路,为提高学术质量、编辑质量、印刷质量作参考。